By Yeu-ting Liu and Nigel P. Daly (Published by the United Daily News, November 17, 2023)
近幾年人工智慧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,從經營網誌、撰寫宣傳文案到案例分析,AI的應用無處不在。在教育領域,AI被視為有可能顛覆台灣教育資源不均衡、城鄉差距的力量。除了這些,AI還能支援教師設計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活動。
在不久前的「二○三○AI教育論壇」,總統蔡英文鼓勵教育工作者擁抱AI,並呼籲英語教師運用AI來補足偏鄉學生使用英語的機會;新竹峨眉國中校長陳姿利也響應,呼籲偏鄉教師利用AI工具來彌補教學資源的不足。
在雙語教育的潮流下,台灣學生(尤其在偏鄉)常面臨的挑戰是缺乏足夠的語言支持系統。除了依靠線上英語學習平台、家教或補習班,學生往往難以找到能提供個性化回饋的資源。然而,AI聊天機器人如ChatGPT、Bing Chat和Google Bard為用戶提供了全面且全能的指導。
在語言學習過程中,學生可以在提問前告訴AI聊天機器人他們的知識水平、語言能力甚至年齡,然後再提出問題。學生還可以指示AI以何種方式(導引式、列表式或舉例)來解釋問題。如果AI的回答不夠充分,學生可以要求AI根據他們的水平簡化解釋,或提供更進階的例子和資料。
當學生希望有對話練習時,他們可以透過輸入文字或使用AI的語音辨識系統進行即時交談;對話的主題可以由使用者自由選擇,並可根據使用者提供的資訊調整對話的難度。即使是不同的人提出相同的主題或問題,AI聊天機器人也會根據先前的互動,提供不同的範例和回饋,這意味著教師可以實現個性化和差異化教學。在這樣的環境下,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學習語言,讓學習者更加主動、好奇並有成就感。
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AI,可以在語言教學材料和活動設計中加入更多創意。語言教學中的一大挑戰是將目標語言的文化和歷史融入教學,教師可以使用ChatGPT等AI工具創建與學生興趣相關的文本和對話,並模擬名人,如林肯或愛因斯坦的風格與學生互動,或讓學生以不同主題訪問這些人物。
AI還能創作各類型故事文本,讓學生有機會透過接觸這些風格各異的文本,更深入有意義地學習語言。教師亦可使用AI來分析學生的語言使用模式,提供個性化的建議和練習。
師生與AI聊天機器人的互動奠基在人機協作技能,這技能是一個「既是目標導向也是過程導向」的思慮過程:使用者需要發問,密集地提出與期望目標相關的問題,這樣才能一步一步地與AI創建或產出符合使用者期待或需要的作品。這種人機協作和互動過程,具體地落實了中國的「學問」概念:獲取知識與學問的過程,奠基在學習如何詢問;有好的(有品質的)輸入或提示,才能獲得好的(有幫助且適性的)AI回應。
迄今為止,台灣教育界對AI在教育中的應用仍未有足夠的培訓與討論,這可從目前幾個較為國際化的AI專業教師/教育論壇中,台灣教師的註冊人數看出端倪。若要能善用AI成為目前教育的槓桿,我們需要政府、學校和社會各界共同合作,審慎考慮如何有效地將AI融入台灣的教育體系中。